7月9日,英国路透社发布了一篇震撼报道,揭露了一项令人担忧的事件。中国的稀土资源正在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隐秘手段运往美国。报道称,美国的某些企业和国内的“内鬼”勾结,将受监管的稀土矿石伪装成铁矿、锌矿,甚至“艺术品”,通过泰国、墨西哥等地“洗白”后,再贴上“第三国产”标签,最终进入美国的军工生产链。根据报道,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,美国通过这种手段走私了高达3834吨的中国氧化锑,数量甚至超过了正常贸易下三年的总和。
这些走私团伙的手法简直像谍战片中的阴谋。例如,广西的一家企业将锑锭伪装成“焊锡膏”,而深圳的走私分子则将25吨锑锭用铝箔包装后,藏匿在医疗设备中试图蒙混过关。还有一些不法商户将稀土分批拆解,利用跨境电商和冷链物流分散运输,通过香港或东南亚进行“拼装”和“洗白”。某些稀土企业的关键岗位人员,甚至收受高额“中介费”,为美国买家篡改成分数据,提供稀土提纯配方。
这些企业敢于做出这种危险的举动,背后是暴利的巨大驱动。中国实施稀土管制后,价格一度飙升,一公斤镓的价格高达3000美元,走私一吨的利润,几乎相当于正常出口十吨的利润。美国企业主帕克直言不讳:“供应限制导致价格暴涨,这迫使中国企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。”在巨额利润的诱惑面前,一些人甚至将国家安全当成了可交易的筹码。
展开剩余68%中国对美实施的稀土管制,原本是反制“科技封锁”的强有力手段。美军约72%的稀土元件依赖中国,如果美国的F-35战机缺少中国提供的钇元素,整个生产线将会陷入瘫痪。然而,走私链条的存在却让这一战略资源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力,犹如一张“空心汤圆”。更为可怕的是,除了稀土,走私团伙还将钨、钛等超硬金属和航天材料偷运到美国。这些关乎国防、航天等领域的战略资源流失,无疑是在给敌人提供了攻击自己的武器。
稀土走私所带来的危害,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流失,更涉及到技术泄密的严重后果。一些科技公司竟然仿制出国家机密级的离心萃取机,参与这一项目的技术团队竟然曾经参与过国家的稀土攻关项目。而有的高校教授,借着“学术合作”的幌子,偷偷将量子级联分离装置的技术参数泄露给了美国,致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受到削弱。如果核心技术被窃取,再多的矿产也难以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价值优势。
为了遏制稀土走私的蔓延,中国已出台新的《矿产资源法》,对走私战略矿产的最高惩罚为十年有期徒刑,涉案金额超过500万的,按“危害国家安全罪”追责,甚至可能面临死刑。已有37家涉案冶炼企业被列入“黑名单”,并且出口配额被大幅削减。商务部、公安部、国安部、最高法、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启动了“雷霆2025”行动,全国口岸开展了同步严格的检查。
在实际操作上,采取了区块链溯源技术,确保稀土从矿山到出口的每一步都能绑定电子标签,保证其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”。中国还在中蒙边境部署了3.2万个传感器,能够通过震动频率识别车辆内的矿砂类型,这一措施使得走私的查获率大幅提升至98%。海关部门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报关单,成功破获了多个伪报和瞒报案件。
对于那些背叛国家利益的企业,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巨额罚款和牢狱之灾。然而,也应当看到的是,一些合规的民营企业,因审批程序缓慢和客户流失等原因,遭遇了经营上的巨大困境,第一季度的出口额比去年下降了40%。为了扶持这些企业,国家明确将“军用和商用”区分开,针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开设了“绿色通道”,简化了审批流程,保障了他们的订单。这一措施,旨在让守法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,确保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。
不仅要守住资源和技术,更需要守住稀土行业的人才。稀土之争本质上是一场技术垄断的较量。美国和欧洲在稀土分离技术方面,至少落后中国20年以上。据悉,外方公司正以几倍的高薪价格疯狂挖角中国的稀土工程师。为此,中国需要对稀土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严格排查,既要做好保护工作,又要加强对他们的出境活动和国际合作的监管,以防核心技术被泄露。此外,对于那些因禁运而经营困难的企业,其中的核心技术人员应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,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
稀土不仅是矿产资源,更是科技和产业的命脉。这场稀土之争的胜负,远不止局限于矿山和生产线。走私者偷走的,不仅仅是物质资源,更是国家的战略安全。为了守住这一道防线,国家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执法,同时也要依赖企业的良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