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清晨,35岁的林女士都会站在镜子前,悄悄按一按左下腹的位置,不是为了塑形,而是因为那块区域总有种说不上来的不适感,她以为只是吃多了蔬菜不够,或者“上火”了,从来没往严重的地方想,直到某天凌晨,那种钝痛变成了刺痛,整个人蜷缩在床角,连呼吸都困难,才终于被家人送往医院,一番检查下来,医生告诉她:“你得的是结肠憩室病,已经发炎了。”
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,林女士强忍泪水——原来身体早已发出警告,而她却选择了忽视,其实,很多疾病并非突如其来,而是被一次次“没事儿吧”的侥幸心理所耽误。
“结肠憩室病”,听起来拗口,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,简单来说,憩室就是肠壁薄弱处鼓出来的小囊袋,就像轮胎老化后鼓出的气泡,一旦这些小囊袋多了、发炎了,就会出现腹痛、排便异常甚至发热等症状。
林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,据统计,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,结肠憩室的患病率不低,生活中很多人早已有相关症状却没有意识到,例如,长期便秘、腹部胀满感、排便费劲,有时左下腹还“闷闷的疼”,这些都可能是肠道“鼓包”的信号。
更令人警觉的是,部分人一开始并无明显不适,直到出现便血、剧烈腹痛甚至肠穿孔,才意识到问题严重,结肠憩室一旦发炎(也就是憩室炎),可能引发感染,甚至危及生命。
所以,不要再把便秘当成“小事”,更别把肚子疼归咎于“吃坏了肚子”,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,如果不理会,最后也可能发展成沉重的代价。
有意思的是,结肠憩室的出现,其实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,膳食纤维摄入不足、喜欢高油高脂、经常应酬晚餐、吃得快而急,这些习惯,正在一点点改变你的肠道环境。
回想林女士的日常,早餐常常省略,中午外卖匆匆吃下,晚上则是重口味加宵夜,水果蔬菜吃得少,水也喝得不够,久而久之,肠道就像一条干枯的河道,便秘和慢性炎症便成了常客。
想要改善这种状态,真的不是非得靠药。调整日常饮食,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调理方式:
多摄入膳食纤维:比如燕麦、糙米、地瓜、苹果、菠菜等,能帮助软化粪便、促进排出
足量饮水:每天至少喝1500-2000毫升的水,别等口渴了才想起来
规律饮食、细嚼慢咽:每顿饭吃20分钟以上,让肠道有充足时间进行消化
另外,别忽略运动的重要性,每天快走30分钟,不仅能促进肠蠕动,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腹压,降低憩室发生风险。
憩室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多罕见,而在于它“不痛不痒”地潜伏着,一旦发炎,治疗周期长、恢复慢,还可能反复发作。
林女士在出院后感慨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其实医生说得对,这个病不难发现,早一点肠镜就能看见,哪怕早点做个腹部CT,也不至于拖到发炎住院。”
这段经历也提醒我们一个现实:体检,不是等有病才去做,而是用来防止“本来可以不生病”,如果你年过三十,尤其又有便秘、腹痛史,就该认真对待肠道健康。肠镜虽然让人听了发怵,但在专业操作下其实并不可怕,反而能提前发现潜藏问题。
再者,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,压力过大、睡眠紊乱也会间接影响肠道功能。养成规律作息、不过度劳累、适当释放情绪,对肠道同样是一种温柔的保护。
林女士的经历,其实是许多人的缩影:明明身体早有征兆,却因为工作忙、怕麻烦、心存侥幸而一拖再拖,直到疾病来了,才幡然醒悟。
结肠憩室病或许只是一个名字,但它背后的提醒是——我们的身体,始终在与我们对话,每一次便秘、每一阵隐痛、每一个夜晚辗转反侧,都是它在告诉你:“我有点不舒服了。”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